近日,記者跟隨“活力中國調研行”的腳步走進青海,踏高原訪農戶、進農家拉家常、涉村落探變化,從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金田草灘新村的生機盎然到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邊麻溝村的蝶變新生;從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班彥村的新舍錯落,到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果洛藏貢麻村的煙火興旺家教……

一路走,一路看,目之所及皆是新村的鮮活圖景,耳畔縈繞的盡是新生活的幸福回響,每一步都踏在青海鄉村全面振興時租空間的堅實足跡上。

殷殷囑托記心間,產業旺了日子火

在青海的山山水水間,藏著兩個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過的村莊——互助縣班彥村和剛察縣果洛藏貢麻村。

站在班彥新村村口,張卓麻什姐朝著對面那道泛著綠意的山梁指過去,聲音里裹著點說不清的羞澀:“看見沒?那山坳里,就是我們住了大半輩子的地方。那時候啊,山大溝深,住的是土房子,走的是泥土路,條件艱苦,現在你再看——”她轉身指著身后一棟棟獨門別院的新居,“這日子,以前在山里想都不敢想喲。”

2016年,班彥村五社、六社被列入易地扶貧搬遷規劃。隨著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啟動,班彥村迎來了新生。2017年,全村129戶484人整體搬遷至新家,隨著搬遷入住,班彥村立足資源優勢,初步發展形成了酩餾酒、土族盤繡、鄉村旅游等8大特色產業,鄉村振興的路越走越堅實,村民的幸福生活也越過越踏實。

張卓麻什姐是刺繡能手,但以前也僅僅是將刺繡家用。她未曾想過,這門手藝竟然成了非遺,而她不僅成了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還帶著村里的更多老年人在指尖上實現增收。

2018年,村里建成盤繡園,自運營以來累計承接訂單5.4萬件,創收213.5萬元,繡娘年收入最高可達3萬多元,最低的也能有5000多元,土族盤繡已成為當地農戶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

從班彥村往北走200多公里,果洛藏貢麻村就坐落在青海湖畔。正午暖陽下,紅瓦黃墻藏式房,窗明幾凈,牦牛藏羊加工車間里熱火朝天,文創工作室中參觀游客絡繹不絕。而這樣繁忙的鄉村新景,正是果洛藏貢麻村產業興旺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我們圍繞畜牧業這一主導產業,推行大戶帶動、聯戶經營、托管服務、股份合作、村組織帶頭五種經營模式,以‘村黨支部+公司+合作社+牧戶’的模式,實現養殖、加工、銷售全鏈條推進,促進生產要素優化配置,拓寬農牧民群眾增收渠道。”沙流河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本瓦瑪選介紹,四年來,累計培育秀瑙央湃、更桑神山等合作社14家。

除了將“拳頭”產業做大做強,村里還在傳統游牧向新型鄉村旅游轉型上下功夫,逐步形成了紅色研學、特色旅游、高效畜牧養殖、啤酒深釀加工、畜副產品加工、文創設計開發等多項領域發展,進一步促進了果洛藏貢麻村一二三產融合及產業鏈延伸,為農交流牧民創造更多就業和增收機會,確保產業興旺。

今天,當我們再看這兩個村莊,歲月已在它們身上刻下了動人的蛻變,而那份沉甸甸的牽掛,已化作生生不息的發展動力。

花海鋪出“致富路”,芬芳里開出“小康花”

眼下的高原,風裹著格桑花的香甜漫過山坡,遠處的雪峰還頂著未消的殘雪,近處的草甸如打翻了的調色盤——魯冰花、萬壽菊、金露梅、柳蘭、金盞菊等30余種花卉挨挨擠擠,從腳下一直漫到天邊。

這里是大通縣朔北藏族鄉邊麻溝村。然而,十年前,這里卻是另外一番光景“一年只有半年糧,有女不嫁邊麻郎”;如今,這片藏在深閨的花海,不僅成了熱門“打卡”地,更成了鄉親們鼓起“錢袋子”的希望。

轉折源于2015年,當地根據特有的海拔和氣候條件,以及距離西寧市區較近的交通優勢,整合扶貧項目,流轉村民土地,因地制宜打造花海,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引進魯冰花、勛章菊、鳶尾花等高原適生花卉,種植青海云杉、海棠樹等景觀樹種,打造800畝“花海”景區。

思路一變天地寬。政策給力、村民努力,昔日窮山溝里的邊麻溝村開始在鄉村花海這一賽道中“嶄露頭角”。

朔北藏族鄉黨委書記郭春輝介紹,目前,全村村民以土地、資金、扶貧產業資金入股,景區種植30余種花卉,每年6月至10月次第綻放,吸引游客超200萬人次,2024年邊麻溝全村旅游收入達2000萬元,其中花海景區整體收入520萬元。景區還創新“旅游驛站”聯動模式,串聯東至溝、田家溝等周邊村落,形成“賞鮮花—宿木屋—品民俗”的精品旅游環線。

“全村1500多畝耕地,過去除了種植油菜、青稞、馬鈴薯,沒有其他收入來源,村民基本靠天吃飯,一年到頭兜里能有2000元就算不錯了。”邊麻溝花海景區總經理李振海介紹,“有了花海項目后,全村158戶中,70多戶吃上了‘旅游飯’,全村農家院增至55家、家庭賓館15家,帶動160余名村民就業,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不足2000元增長至2024年的2萬元。目前,景區設置固定崗位近120個、臨時工日均50人左右,帶動了本鄉及周邊鄉鎮村民就近就業。”

震后重生展新顏,新居扎下幸小樹屋福根

從一張施工圖到一個新村需要多久?民和縣金田新村的答案是一年。

2023年12月18日,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發生6.2級地震。民和縣中川鄉金田村、草灘村,因地震引發砂涌地質災害,造成大量房屋被淤泥包圍、沖毀。

震后3個月,金田草灘村地震災害避讓搬遷安置項目正式啟動,一張帶著油墨香的新居規劃圖在臨時安置點鋪開:錯落有致的院落、配套的文化廣場、抗災性能升級的建筑結構,讓村民們第一次觸摸到“回家”的輪廓。

一年來,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民和縣爭分奪秒,全力推進居民住房建設,高標準高質量完成災后重建任務。

“地震時,老家的房子直接被砂涌淹沒,在安置房過渡一年后,2024年11月8日正式入住新房,120平方米、三室一廳、水沖廁所、煤氣做飯……如今我們也過上了和城里人一樣的新生活!”楊昌友說。和楊昌友一樣,大多數村民在2024年底前后搬進新居。

原本金田村、草灘村是近鄰,落成新居后合稱為“金田草灘新村”。看著規劃圖上的線條變成眼前的磚墻、屋檐,從一張圖紙到炊煙裊裊的新村,300多個日夜的忙碌,讓“家”的模樣,比想象中更溫暖。

新村每戶人家的新房都是獨門獨院,還有玻璃暖廊,陽光照進來,暖和又愜意。村民鐘學蓮選擇了120平方米的房子,80平方米由政府出資建設,超出部分自付,自家添了7萬元。手腳麻利的鐘學蓮把新家打點得井井有條,院子里繁花朵朵、果蔬香甜,屋內窗明幾凈,家具家電一應俱全。

據中川鄉鄉長劉培俊介紹,新村安置群眾276戶1283人,項目采用統規統建方式進行建設,戶型設計上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建設有80、100、120、160平方米4種戶型。住上新房,修好新路,各類配套公共服務設施也相繼完善,食堂、超市、黨群服務中心、老年活動中心等近在眼訪談前,群眾辦事、生活更便捷。

晌午時分,日頭正熱,但更熱的是鄉親們看比賽的熱情。全鄉第一屆“感恩杯”籃球賽在新村籃球場上火熱開幕,16支村級代表隊在“村BA”賽場上激烈角逐,當終場哨聲與歡呼聲撞在一起時,誰都明白:這場球賽只是開始,重建后的好日子,正像這晌午的日頭,越來越旺……

By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