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手記:世界上最陳舊的鳥類——政和八閩鳥的發明(古脊椎所和福建地調院結合拍攝;蕭瀟編纂)
中國網/中國成長門戶網訊 近日,中國迷信院古脊椎植物與前人類研討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王敏團隊和福建省地質查詢拜訪研討院(以下簡稱“福建地調院”)團隊結合對新發明鳥類化石——“政和八閩鳥”的研討,提醒了古代鳥類的體型構造在侏羅紀早期(距今1.5億年)就曾經呈現,將以尾綜骨為代表的主要特征的呈現時光延遲了近2000萬年。相干研討結果于北京時光2月13日在《天然》(Nature)頒發。
政和八閩鳥和政和植物群生態回復復興圖(趙闖繪制)
據先容,2021包養平臺推舉年開端,古脊椎所王敏、周忠和研討員和福建地調院展開一起配合,組建野外團隊,在福建省內展開體系的古生物和地層考核任務。2023年9月,該結合團隊在《天然》(Nature)報道了福建初次發明的恐龍骨骼化石——奇怪福建龍(Fujianvenator prodigiosus),并定名為“政和植物群”(Zhenghe Fauna),為研討東亞晚中生代陸相生態體系的演變供給了全新窗口。2023年11月,野外團隊又在“政和植物群”發明了兩件不完全的爬蟲類化石。
發明政和八閩鳥正包養網型標本的中國迷信院古脊椎所與福建地調院結合考核隊
顛末對這塊僅有部門肩帶骨骼從圍巖中顯包養顯露來的化石長達一年的室內修復和研討剖析,研討團隊斷定了該化石屬于鳥類,并將其定名為“政和八閩鳥”(Baminornis zhenghensis)。其屬名“八包養網閩”是福建的古稱。政和八閩鳥是今朝獨一確實的侏羅紀鳥類。八閩鳥的發明將鳥類來源的時光推動到中侏羅世早期(距今1.72–1.64億年),改寫了鳥類演變的汗青,進一個步驟顯示了政和植物群為摸索東亞晚中生代生態體系演變的宏大潛力。
政和八閩鳥正型標本(王敏供圖)
八閩鳥最特別的處所在于具有愈合的尾綜骨,這是組成古代鳥類體型的基石。鳥類和其他爬蟲類最明顯的差別就是鳥類的尾巴很短,不單尾椎數量削減,並且最后幾枚尾椎愈分解一個名為尾綜骨(pygostyle)的構造,它的呈現對身材重心前移、后肢和尾骨的自力活動,以及飛翔才能的完美至關主要。尾骨延長是恐龍——鳥類演變中最徹底的形狀變更之一。包含鼻祖鳥、近鳥龍類等“潛伏的侏羅紀鳥類”,他們依然具有和恐龍一樣的長尾骨,從這點來講,他們至多在體型上與鳥類年夜相徑庭。八閩鳥的發明初次提醒了古代鳥類的體型在侏羅紀就曾經呈現,并將這一特征呈現的時光延遲了兩萬萬年。
中生代獸腳類恐龍(包含鳥類)演變樹,以及前肢、肩帶和后肢的形狀空間(王敏供圖)
除發明八閩鳥外,研討團隊還發明了一個零丁保留的叉骨。研討成果顯示該叉骨與白堊紀的今鳥型類很是類似(最早的今鳥型類呈現于1.3億年前),而顯明差別于政和八閩鳥,以及其他侏羅紀鳥類和恐龍。該叉骨的發明證明了至多兩種鳥類生涯在政和植物群,假如該叉骨簡直屬于今鳥型類,那么鳥類來源的時光將會進一個步驟提早。
政和植物發明疑似今鳥型類的叉骨(王敏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