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圖說義解(修訂稿)

作者:爾雅臺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發表

時間:孔子二五七四年歲次癸卯玄月初五日庚戌

          耶穌2023年10月19日

 

謹按:針對古人的科學語境,吾作有《太極圖說衍義》(白話言,未完成)。因不甚滿意,故以朱子《太極圖說解》為藍本,參考曹端(明)《太極圖說述解》和馬一浮《太極圖說贅言》,遂成《太極圖說義解》,以作為今科學語境下宗易之門梯也。吾解宋儒經典,全不在學術,旨在會其語脈,而順其義理,以接引當下。爾雅臺。西元2018.3.20。

 

補注:文中章句分篇,為吾所加,妥當若何甜心花園,請方家斧正。文中凡引朱子、曹真個原注文字,往往直接融匯到注解中,而不作辨別。旨在會其語包養心得脈,高低通貫,而順其義理,非敢竊之也。相關觀點援用,則統一放在文后注釋中。這個注釋亦是對宋明理學相關問題的一個系統性梳理。這在明天視朱子為歧出的時代,算是一種撥亂歸正吧。至多吾有是心,力足缺乏則另論。西元2023.10.19,爾雅臺于半居齋。

 

太極圖說義解

(爾雅臺著)

 

馬一浮師長教師曰:“繼六藝而作,有以得易教之精微,而抉示生命之最基礎者,其唯周子之《太極圖說》《通書》乎。”(《馬一浮選集》第四冊第2頁)與我們常見的始于道家丹經的陰陽魚太極圖分歧,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探賾索隱,鉤深致遠,是一個言簡意賅的宇宙發生、發展論剛。朱子為此作太極圖說解,由此開啟了其集年夜成的儒學體系。故馬一浮師長教師云:“易教至宋而始年夜明。”

 

道體章第一

言宇宙生生之法度也①

 

無極而太極。開篇講年夜本。中庸曰:中也者,全國之年夜本也。未發之中,是謂無極;已發之中,即是太極。②太極乃六合精煉之用,與六合并行而未有先后也。若夫言未有六合之先,則無極也。③無極肅然不動,太極則感而遂通也。④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言太極之動也。有動必有靜,動靜一如。朱子曰:太極之有動靜,是天命之風行也。而天命風行,混然一個絪缊感應。程子曰:絪缊者,陰陽之感也。此太極本然之妙也。⑤蓋太極乃已發,已發即動,誠之通也;動極而靜,誠之復也。誠者,圣人之本,中也,于動靜之間,一以貫之,而包含以運動之貌,生生之理也。⑥動而生陽,氣之聚也;靜而生陰,氣之散也。氣集氣散,二氣交相進而往來屈伸,闔辟之機也。⑦是以分陰分陽,立變化之材儀也,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者,氣也;所以一陰一陽者,理也。理行乎氣之中,太極之動也。至若太極未動之前,則氣在理中而不成見,故可說是純乎理,無極之肅然也。⑧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從體升引也。陽變陰合乃太極之動,是體;五行相生,五氣順布,則是太極之用。蓋陽變而陰,而生水與金;陰合而陽,而生火與木;土則生于變合之中,而陰陽具。是太極氤氳感應作十字打開,一變一合而五行具也。五行者,質具于地,而氣行于天者也。⑨以質而語其生之序,則曰水火木金土;以包養軟體氣而包養網單次語其行之序,則曰木火土金水。五行具,則造化發育之具無不備矣。⑩是以自其著者而觀之,則五氣順布,動靜分歧時,陰陽分歧位,而太極無不在焉。自其微者而觀之,則沖漠無朕,而陽變陰合之理,已悉具于此中矣。⑾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攝用歸體也。從無極到五行,是層層升維。無極是零維,肅然不動也;太極是一維,氤氳感應也;陰陽是二維,陽變陰合也;五行是三維,五氣順布也;萬物是四維,萬象森然也。⑿從五行復歸無極,則是層層降維。在升維降維之間,體用相看,即體而言用在體,即用而言體在用也。⒀無極為體,只是肅然,其用則為太極。太極則是動,氤氳化育,故有了形上形下,有了道器。此體用一源也。太極兼理氣,陽變陰合,形上之道也;五行兼氣質,俯仰物變,形下之器也。⒁然形上形下乃一體之背向,不成析而為二。通書云: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幾也。幾乃兩儀之氣落位六合之間,而化為五行之氣。包養app是氣之著于物者,貫通形上形下也。此顯微無間也。程子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之論密矣。⒂

 

萬物章第二

言萬物各本其性之生生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言性體也。即用而見之。⒃蓋五行乃平生態圖式,以統萬物之變也。⒄五行具,則造化發育之具無不備矣。此太極之全體年甜心寶貝包養網夜用也。即此推而本之,則難道太極之妙。之所以為太極者,初無聲臭之可言,是性之本體然也。性者理也,無極之真也。太極動而見性,故謂之性體。⒅性體動而五行生,且隨其氣質而所台灣包養稟分歧,故謂各一其性也。各一其性,則渾然太極之全體,無不各具于一物之中,而性之無所不在焉。全國豈有性外之物哉。⒆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言性體之化育也。夫全國無性外之物,而性無不在,此無極二五所以混融而無閑者也,所謂包養sd妙合是也。真以誠言,無妄之謂也;精以氣言,理在此中也;凝者,聚也,氣聚而成形也。蓋性為之主,而陰陽五行為之經緯錯綜,又各以類凝集而成形焉。⒇此即性體氤氳化育之道也。故性體者,至誠而能化,非寂靜之虛也。中庸曰:至誠無息。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言乾坤年夜用也。(21)夫易有太極,是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二儀是性體,其年夜用則是四象八卦。故即體而言,乃性體之化育;即用而言,乃乾坤之年夜德。(21)乾坤者,怙恃之道也,生之育之也。而言二氣,乃五行之氣,非立于兩儀,乃立于八卦也。王夫之曰:六合,其位也包養平台;陰陽,其材也;乾坤,其德也。(22)六合雖各有其位,但天不偏陽,地不偏陰,六合之位皆各有陰陽。蓋陰陽是材,不成言其位,唯化為五行則位焉。行而有德,而位之德有主,健也順也,故謂之乾坤。是乾坤皆取用之德,圣人所以扶人而成其能也。系辭曰:乾知年夜始,坤作成物。萬物化生,皆可本此設卦觀象而盡意也。(23)故曰:乾坤成列,而易立乎此中矣。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言萬象森然也。萬物生生,易以卦象表之。六十卦者,各卦皆有其特定場景,統合而成宇宙萬象變化之圖式。故程子解易,以六十四卦為其體,三百八十四爻互為其用。然以六十四卦看八卦說,則八卦為其體,六十四卦為其用。以八卦看乾坤說,則乾坤為體,六子為用。以乾坤相看說,則乾為體,坤為用。就乾坤對待言之,則乾坤又各有其體用也。以四象八卦看太極兩儀說,則以太極兩儀為其體,而四象八卦為其用也。(24)四象八卦者,五氣順布,形而下之器也;太極兩儀者,陽變陰合,形而上之道也。自道體之化生言之,二五之氣,聚而成形,則人有男女,物有雌雄;合而成偶,則形交氣感,遂以形化,而人物生生,變化無窮矣。通書云一實萬分是也。蓋自萬物而觀之,則萬物各一其性,一物各具一太極也;合而言之,則萬物統體一太極也。(25)所謂全國無性外之物,而性無不在者,于此尤可以見其全矣。 

 

人極章第三包養網站

天之副在乎人,(26)人極立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言心體也。蓋人物之生,莫不有太極之道焉。然陰陽五行,氣質交運,而人之所稟獨得其秀,故其心為最靈。心者,太極之動也,在物曰性體,在人曰心(體)短期包養。心以性為本,心以性做餡子模樣。(27)然心虛靈知覺,(28)而有以不掉其性之全者也。其性之全者,六合之性也。故心者,六合心之副也。年夜其心,則能體全國之物。(29)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言心之化育也。神發者,心之動也。身之主宰即是心。而心之氤氳,詩云寤寐思服是也。寤則肅然感通,寐則隱然潛伏。寤陽而寐陰,心之所以動靜也。(30)即心之日用酬酢而二五變合,感之于七情,成之于五常性德矣。德者,用而和也,善也。用而和睦,是為中之偏,惡也。蓋心之二五自化,誠無為也,然其在眾人,而短長相攻,常七情有著,掉之於動,幾善惡也。(31)是眾人之心,以性做餡子模樣,包養女人故常為物所拘。倘不年夜其心而全其性,則違禽獸不遠矣。(32)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言乾坤年夜用也。(33)圣人者,不為物所拘,年夜其心而全其性者也。通書云:“天以陽生萬物,以陰成萬物。生,仁也;成,義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萬物,以義正萬平易近。天道行而萬物順,圣德修而萬平易近化。”此圣人以全夫太極之道,而無所虧焉。是以其行之也中,其處之也正,其發之也仁,其裁之也義。然靜者誠之復,而性之真也。茍非此心肅然無欲而靜,則何故能全其性。(34)又何故酬酢事物之變,而一全國之動哉包養一個月價錢。故圣人中正仁義,動靜周流,而其動也必主乎靜。是主正義,以行中仁,而立人極焉。故圣人與六合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言合而達道也。(35)與六合合其德,元也;與日月合其明,亨也;與四時合其序,利也;與鬼神合其吉兇,貞也。此即乾道變化,保合太和也。蓋未無形器之先,本無和睦,既無形器之后,其和不掉,故曰太和。和者,全國之達道也。是圣人所為,本乎中正仁義,而符合天道,六合日月四時鬼神有所不克不及違也。故圣人以六合為教,致禮樂和序也。孔子閑居曰:天有四時,春夏秋冬,風雨霜露,無非教也;地載神氣,神氣風霆,風霆風行,庶物露生,無非教也。正人修之吉,君子悖之兇。學以致圣也。未至中正仁義之極而修之,則正人之所以吉也。不知中正仁義之極而悖之,則君子之所以兇也。修之悖之,亦在乎敬肆之閑罷了矣。敬則欲寡而理明,不敬則徇物而蔽性。故正人君子之分途,其最基包養網ppt礎在心術隱微之地,只是仁與不仁罷了矣。必己私已盡,渾然天理,然后可以為仁。茍能用其力于仁,則圣可學而至矣。(36) 

 

天德章第四

六合之年夜德曰生,生生之謂易

 

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登時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言天德也。道何故能立?蓋六合之道,常垂象以示人,返身而誠,能得此理。得此理者,德也;行此理者,道也。德是知性,道即任性。本于性天,知之率之,是為立也。(37)天之道,陰陽正位,則乾坤合德;地之道,剛柔有體,故厚德載物;人之道,仁義有斷,而全之以六合。六合人三才,人位乎中。六合為萬物總名,人為六合合德。會萬物為本身者,乃與六合同其年夜矣。程子曰:心具天德,心有不盡處,即是天德未能盡處。又曰原始反終,故知逝世生之說。言盡性也。陽也剛也仁也,是陽動,萬物之所資以為始也;陰也柔也義也,是陰靜,萬物之所資以為終也。能原其始而知所以生,則反其終而知所以逝世矣。張子曰:聚亦吾體,散亦吾體,知逝世之不亡者包養價格,可與言性矣。蓋六合之道,萬物有生滅,而六合不滅,性天恒常。唯圣人得其性之全,圣人之心即六合之心也。程子曰:只心即是天,盡之即是性,知性便知天。(包養網VIP38)正人盡德修業,其命在此。子曰:不知命,無以為正人。年夜哉易也,斯其至矣。言易教也。易教者,性達天德也。孔子嘆曰:易其至矣乎。說卦傳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生命之理。故謂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成得而聞者,不知四時行,百物生,即此滿是天道,豈別有一個性與天道哉。系辭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遍覆也)全國之道,如此罷了者也。是易之為書,廣年夜悉備,易為六藝之原,亦為六藝之歸。馬一浮謂六藝之道效天法地,所以成身:以通全國之志,詩書是也;以定全國之業,禮樂是也;以斷全國之疑,易年齡是也。(39)知易冒全國之道,即知六藝冒全國之道,無不從此法界台灣包養網流,無不歸還此法界。故謂六藝之教,終于易也。

 

【注解】
 
①生生之謂易。從無極到五行,言生生之法度也。法度指法式軌制,旨在供給標準格局。《管子·明法解》曰:“案法度而驗得掉,不符合法令度不留心焉。”后多用在建筑領域,北宋有《營造法度》一書,尤為梁思成所重。以今科學比之,法度即形式,是一種建模的概念。如計算機軟件系統領域,對建模尤為重視,有類模子、效能模子、通訊模子、安排模子等等詳細區分。而這些模子背后,又有元模子(MetaModel),以更少更基礎包養妹的概念來規范各模子及其演變關系。太極圖說給出的這種生生法度,其實就是宇宙的元模子。周子顯然是洞悉了宇宙密碼,他在給宇宙建模,其功豈不至偉哉。
 
②朱陸鵝湖之辯,陸九淵主張極釋為中,至年夜本燦然,是其獨到處。然其又曰:則言無極則是包養價格猶言無中也。由此斥周子無極之論是老氏之學,則是無謂的名相之辯也。朱子則釋之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而實造化之樞紐,品匯之基礎也。故曰無極而太極,非太極之外,復有無極也。”顯系洞察到無極而太極乃年夜本之性狀變遷,而不成視為二物矣。伊川曰:“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非是謂之和便不中也,言和則中在此中矣。”故有未發之中,亦有已發之中,周子無極而太極,一語道破矣。
又,若以今之科學比之,無極比如宇宙奇點,太極就比如年夜爆炸后的宇宙。宇宙奇點之前是什么,只能說是能量,能量不滅,只是年夜爆炸后的能量,是處于一種時空的宇宙結構之中。同樣,對于無極,即氣即理,只是能量之源;對于太極,則是全氣即理,全理即氣。全者,全時空之結構也。
 
③伊川謂“體用一源”,是則有體必有效,有效必有體,二者背向而住,不成言先后也。朱子曰:“太極之有動靜,是天命之風行也。”是則太極是體,六合乃其用也。故太極與六合如影隨行,豈可言先后。王夫之于此見得甚明,其《周易外傳》論乾,即以無先后而惡老氏道後天地生之旨。然則未有六合之先,則當若何?朱子的解釋是,未有六合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六合。其言甚是,然不若婉言無極是也。蓋理之名相太活絡,至后學無可著。實則未有六合之先,只是言六合未發,天命未風行,當是無極之中也。
 
④無極即《通書》圣(第四)章肅然不動之誠也。太極即感而遂通之神也。無極無動靜,至太極始有動靜可言。朱子論之,則皆一之以理。故牟宗三認為朱熹的理是“只存有而不活動”,于無極言之,則甚是。然于太極而言,理氣不離不雜,理貫而主乎生生之氣于風行之中,顯然是“即活動即存有”的。在這個意義上,唐君毅把朱熹的理詮釋為動態的“生生之理”,是對程顥言“生生之理”的繼承和發展,是很有見地的。
 
⑤《系辭》曰:“六合絪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氤氳之感應,非風動帆動而是心動也。故陰陽動靜一之于氤氳,非太極之外也。蔡節齋曰:“主太極而言,則太極包養網車馬費在陰陽之先;主陰陽而言,則太極在陰陽之內。”語雖有疵,然見得此意。王船山則更為直陳地用氤氳一詞,以表達內在蘊含陰陽兩種分歧氣力的來源根基之體。其暮年對此有一個出色的定義:“氤氳,二氣交相進而包含以運動之貌。”二氣是變,包含是理,理氣不貳而一體之于氤氳也。向來理氣支離之弊,蓋未識此中深意也。
 
⑥《通書》云“誠者圣人之本”,純粹至善者也,實則無極之中也。然無極肅然,何故見之,見之于太極之動也。是所謂太極之動靜,乃圍繞誠之通復而立也。誠比如基因,型塑著動靜之形式,故曰包含以運動之貌也。故朱子《通書解》曰:“誠者,至實而無妄之謂,天所賦而物所受之正理也。”
 
⑦理型塑動靜之形式包養違法,氣則供給動靜之能量。氣一罷了,動而聚,謂之陽,靜而散,謂之陰。故所謂二氣,非二物也,一氣之性狀變化也。張載曰:“其集其散,變化之客形爾。”《系辭》曰:“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此即所謂闔辟之機也,尤人之呼吸而不成息也。
 
⑧道兼理氣。理以主宰言,氣以風行言。氣見之于太極之動,而沒于無極之肅然也。無極之肅然者,太虛也。張載曰:“太虛即氣。”又曰:“太虛不克不及無氣, 氣不克不及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克不及不散而為太虛。”然則氣何故能這般離合,是見太虛有蒼蒼之主宰者,此即是理。故太虛者,實無虛也,純乎理也。
 
⑨氤氳內在的二儀之氣,綻放于六合之間而位焉,是為質具于地,而氣行于天者也。理必見于氣,氣必見于質,質必見于形。氣之著于物,著于無形之體,是為無形之體的自性發用,此即是質。然質者,氣之位罷了,其聚其散,一本于天也。
 
⑩《洪范》言五行,水火木金土,水之陽則是木,火之陰則是金。此以效能發用來排序,朱子謂以質而語其生之包養網心得序是也,其實質是依照系統體位來講的。董仲舒后來的講法是木火土金水,木之陽即是火,金則是水之陰。此乃從氣化從相變的角度講,朱子謂以氣而語其行之序是也。體位是靜態結構,相變是運動關系,董仲舒的安身點落在系統演變上。
 
⑾六合之道,以陰陽為綱,五行為領。此太極動靜、顯微之真諦也。然陰陽五行被割裂久矣。古人懂得陰陽五行,油是油,水是水,撇開專業的中醫不論,這二者的綱領關系已鮮為人知了。馬一浮師長教師指出:“古人信天然科學而不信五行,是知二五而不知十。”即只知二者有別,而不知乘數效應,不知陰陽與五行之間不分彼此的化生之道。陰陽五行作為變化氣質之綱領,其真義由是隱而不顯矣。
 
⑿后人公認朱子之集年夜成,亦公認其學之支離也。實則朱子極深而研幾,能通全國之志。惜受當時邏輯學的限制,而未能名相圓融。從無極到五行,就是一個多維的結構,以明天科學十維時空模子解之,便能圓恰。朱子念茲在茲的太極,降至零維,便純是理,無極肅然之理也。故朱子曰未有六合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或謂畢竟是先有此理。升至一維,是理萌氣貌,理氣不貳,這是基因,故有物物一太極之說。升至二維,則是理行乎氣中,太極之有動靜是也。升至三維,則是氣之著于物而位,氣質出來了,時空結構出來了。我們了解,二維沒有時間,時間的概念其實在五行之變這個包養管道維度里。故謂時與位,顯然是安身于五行這個宇宙結構講的。明乎此方可以言易。升至四維,則物變出來了,遂見萬類霜天競不受拘束。故可以仰以觀于地理,俯以察于地輿了。至《易經》設卦觀象,范圍六合,則是在降維,以通全國之志,以明太極之理也。
 
⒀體用是前人很主要的思維形式。《周易·系辭》曰“神無方而易無體”,又曰“顯諸仁,躲諸用”,體用二字的基礎涵義就蘊含在這里。易無體即“用”外無體,以“躲諸用”為體。比如說,什么是容器,能盛水的即是容器。這個能盛水即是躲諸用,能盛水的這個容器即是體了。可見,體用共存于一個整體事物之中,體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故這個體,言事物整體,而非本體也。體用乃圣人俯仰物變的主要法門。朱子曰:“就陽言,剛陽是體,陰是用;就陰言,則陰是體,陽是用。”這是隨波逐流,隨緣拈來。又曰:“道無形體可見,只看日往月來,冷往暑來,水流不息,物生不窮,顯顯者乃是與道為體。”這無疑是道體器用了。王船山曰“全國唯器罷了”,強調據器而道存,離器而道毀,以重申經世致用的擔當。這無疑是器體道用了。故圣人因時應勢,體用相看,時時踐履踏中,以順生命之理。
 
⒁程朱常謂陰陽為形而下之器,此陰陽當為五氣之陰陽也。蓋兩儀之陰陽是材,內蘊于氤氳之中而無質無象,不成言其位,唯化為五行則位焉。五行具,則造化發育之具無不備矣。此即形而下,太極之年夜用也。然五行異質,四時異氣,而皆不克不及外乎陰陽之理。此乃形而上,太極之本然也。
 
⒂體用之體,乃事物整體。此乃懂得程子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的關鍵。形上形下,道體器用。然道兼理氣,是理體氣用。又器兼質形,則五行為體而萬象為用。又形上形下幾微之間,陰陽是體,五行是用。當包養dcard然,以多維模子解讀,則可以更賦予邏輯地表達。周子從太極到五行的語脈意味深遠,當沉思之。
 
⒃首章是立于道,本章則立于物;首章是以道說用,本章則是以用說道。
 
⒄萬物之情可類也。年夜千世界,氣象萬千,紛繁復雜,但卻都可以用水火木金土這五種事物來類比,來掌握萬物化生之道。當然,不克不及把五行簡單地輿解為水火木金土五種具體物質。前人是本于立象盡意,用這五種事物的變化形式作樣本作藍圖,來表達萬事萬物。換句話說,五行其實就是一種抽象事物,是疏忽事物的具體形體,而側重關注其運動性質的事物。五行之名最早出于《尚書·洪范》,洪范曰:“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是曲,金曰從革,土爰稼穡”。這就是洪范所歸納出的五種抽象事物。在前人看來,萬物之數不成以畢舉,其變化亦不成能終窮,故定之以五行,統全國之物而無不攝焉。
    何故然哉。蓋前人其實是秉持一種生態宇宙觀,是從一個生態的視角來看萬事萬物的。我們後面談氣化,談萬物化育的勃勃生機,其實不就是在談一個年夜生態么?五行其實就是一個年夜生態的系統模子。水潤下,滋潤著年夜地,才幹養育萬物,故潤下是打基礎扎基礎;火炎上,昂揚內向,盡情燒燒,盡情爆發,故炎上是向上發用,立功立業也。水之陽則是木,水潤下扎下的基礎,支撐著木的生長、升發;火之陰則是金,火乃木之生發,過則易衰,故金有禁制效能,約束木和型塑木的生長、發用。而這一切,這個年夜生態的萬物化育,顯然需求一個好的泥土,以潤澤四方。這就是五行所代表的萬物化育形式。在前人看來台灣包養網,我們整個宇宙就是這樣的一個年夜的生態系統。毫無疑問,即便在明天這個科學昌明的時代,這個生態宇宙觀仍然是非常出彩的。
 
⒅性乃無極之真,性體乃太極之動。性是肅然不動,性體是氤氳感應。向來支離之弊,乃未見得此種精微也。體者,謂支撐全體年夜用之幕后整體。即其生生言之謂之太極,即其形上言之謂之道,即其年夜用言之謂之性體,即其在人言之謂之心。故心性有別,此朱子辨得甚明。然心體即性體,此陽明見得逼真。
 包養網單次
⒆釋道二家言性言道,皆以六合這個年夜一為潛臺詞。如老子謂道生一,道至虛,谷神不逝世,六合長久等等。佛家萬法唯心,這個心也只是六合之心,那個真如也只是六合之性。這般,萬物卻只是芻狗,只是生滅了。儒家的立場分歧,萬物各一其性,全國無性外之物。釋道只是站在六合這個造物主(西耶之天主?)的立場發言,儒家則站在萬物這個立場包養站長吶喊。故曰:“為六合立心,為生平易近立命。”此種精力,西人則自宗教改造與啟蒙運動突起,人文主義登上歷史舞臺,方依稀可見。
 
⒇太極之動(或心動),皆六合之間的一個感應。恰是這個包養條件感應,主宰了六合萬物的化生。這個化生的形式,朱子論得甚明,以性理為之主(主即基因也),以陰陽五行為運動綱領,又各以類凝集而成形焉。這是一個宇宙演變的元模子。尤覓今科學感性之發端,當在此。
 
(21)就形下言之,五行為質,八卦有象,故五行是體,八卦是用。就形上形下一體言之,則性體是體,八卦是年夜用。故講用,必須講到八卦上來,即象而見用也。于此,方可仰觀地理,俯察地輿,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事實上,八卦是一個形上形下一體的場景,明乎此方可談易。
 
(22)參見王夫之《周易外傳》乾卦篇。其論德,曰“德善乎材而定位者也”。所以德是從用從結果而言的。用而行,行而有得于道,是為德。故圣人俯仰物變,察識合道之結果,而樹德,而扶人成其能。此便是以終為始,原始反終也。
 
(23)王夫之是以提出了乾坤并建的思惟,認為乾坤二卦是六十四的基礎。假如說,卦象是對宇宙各類場景的建模,六十四卦是六十四種通用場景,那么,乾坤二卦是最基礎的二種場景,或許說,是元場景。當然,并建不是并列同等,乾知年夜始,坤作成物,二者是一個陽變陰合的辯證關系。以這種辯證思惟來觀萬物化生,此易之道也。
 
(24)參見馬一浮師長教師《觀象卮言》。太極以象以心,八卦以象萬物。五行以質象萬物,八卦以場氣象萬物,故包涵性更強。
 
(25)六合萬物,六合是一,萬物是多。這個六合,乃言萬物之全體,是那個最年夜的宇宙總體也,一言之又謂天,又謂太一。太一無對(只要一個,沒有二個),生生不息,渾然年夜全,無有分畛。六合若何化生萬物?在熊十力師長教師看來,宇宙萬象(即萬物)是一年夜勢力圓滿無虧、周流無礙、德用無窮、浩然油然(言太一之動也),分化而成萬殊的物事。打個比喻,宇宙全體比如年夜海,宇宙萬物則是眾漚之浪花。萬物雖各各別異,而皆如變動不居的浪花,本非各自獨立的實物,故以眾漚為喻。這無疑是一個有機的生態的宇宙觀。
    那么,六合生萬物的內在機理若何呢。朱子給出的謎底是,“物物一太極”。太一之太極者,六合之心也。萬物之太極者,性體也。人也是六合之一物,然得其秀,故其太極又謂之心(或心體)。蓋萬物之性者,得六合之性之偏也,唯人得六合之性之全者也。故象山豪言“吾心即宇宙”,尤為見得逼真。由是,六合與萬物,一是以太極之動為演變模子。周子《太極圖說》,就是在闡明這個模子也。《通書》云“一實萬分”,一乃六合,分則萬物,皆以性理為之包養價格ptt主(主即基因也),以陰陽五行為運動綱領,遵守宇宙演變的元模子也。然假如沒有人,則六合萬物之性,一全一偏,各得其所。而人為天之副,故其心努力于成其性之全而合天德也。世間宗教崇奉,皆本源于此。
 
(26)在《繁露》四十一“為人者天中”,董仲舒明確提出了天之副在乎人,以強化其人授命乎天的主張。
 
(27)六合與萬物皆物也,故各有其性。然六合是年夜物,為萬物之母,六合之性乃性之源也。物之本體之動,太極是也,在物曰性體,在人曰心(體)。故心體性體皆太極,然性實則無極,心與性需細縷之也。參見注解18、25。
 
(28)朱子與陽明,皆認“心虛靈知覺也”。虛靈者,無極之太虛也,故能照,有所謂照心之說。知覺者,知乃知己,覺則良能。孟子《盡心上》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知己也。”合言之,知覺之謂也。知己是理,良能是氣,心則兼理氣也。陽明心即理之說,只是順接之語。其后來拈出知己說,則是明心性差異而順接時人也。
 
(29)年夜其心者,謂年夜其心量也。人假如落為一物,則其心之感應只在其肉體本身。而人為天之副,故其心之感可應全國之物。故曰“仁者,與六合萬物為一體”。
 
(30)心之理氣,知己良能是也。心之陰陽動靜,寤寐是也。伊川曰:“人之有寤寐,猶天之有晝夜。”或問:“心之動靜,謂靈魂能否?”曰:“不成。”蓋魂陽魄陰乃是就天之生人言。魂氣歸于天,體魄歸于地,乃天人化生之五行之氣也。故心之動靜當于心之萌動處包養情婦求之也。
 
(31)朱子重心統性格,性即理,情即氣,是明了太極之動也。然其論情多有泛化,形上之至情(寤寐之氣)與形下之七情未細縷清楚,則是其掉也。七情者,心之發用也,形而下也。然用而和睦,掉之有偏,則善惡分也。七情是氣象,善惡是德相,同心專心所發也,當善會。陽明謂有善有惡意之動,其所謂的意之動,即心之發用。《通書》云“誠無為,幾善惡”。其幾者,發用之機也,有發用,方可見著情,方可見善惡也。
 
(32)孟子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蓋人起首是一物,得本性之偏也。此與禽獸并無分別。眾人之心,多拘于此,而難以成其為人矣。故圣人年夜其心而與六合合德,以教人全其性矣。
 
(33)太極之年夜用,在天曰乾坤,在人曰仁義。“年夜哉乾元,萬物資始”,繼之者善也,是為仁。成之者性,是各正生命也,是為義。
 
(34)人心要合于六合,則需年夜其心。要年夜其心,則需抑制性偏之欲。茍致無欲而靜,則可以見得六合之全性。釋老之著力點亦皆在此也。
 
(35)此言果地也。六合乾坤之年夜用,致萬象森然。人法之,合而達道,致禮樂和序。故曰:“禮者,六合之序;樂者,六合之和。”儒家的幻想即是此天人合一之境界也。故圣人之教,便是六合之教。
 
(36)馬一浮師長教師《泰和宜山會語》有一篇“正人君子之辨”,甚是出色。《通書》云“圣希天,賢希圣,士希賢”,則是正人成圣之階梯也。
 
(37)馬一浮師長教師《觀象卮言》六“釋德”甚是出色。曰“德之為言,得也。乾得之而為健,坤得之而為順。”又曰“六十四卦年夜象,皆示人以修德之事。逐一具言,則為六十四種德相,而皆統之于乾坤,俱攝于易簡。所謂總該萬德,不出同心專心也”。
(38)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何故這般呢。明道曰“只心即是天”,是其有功處。
 
(39)馬一浮師長教師極重六藝之教。六藝者,即詩書禮樂易年齡也。六藝便是六經。經者,常也,以道言謂之經。藝猶樹藝,以教言謂之藝。孔子曰:“進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樸,詩教也;疏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年齡教也。”莊子曰:“詩以道志,書以道事, 禮以道行,樂以道和, 易包養甜心網以道陽陽,年齡以道名分。”孔子是以人說,莊子是以道說。《論語》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即六藝之道,人即六藝之人。自來說六藝,年夜旨莫簡于此。

 

責任編輯:近復

 

By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