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前密植播種的玉米已經長到了1米多高,把廣袤的農田染成一望無際的綠色。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磴口縣興泰家庭農場主王勇旋開滴灌私密空間閥門,讓灌溉用水沿著鋪設在田間的“毛細血管”緩慢輸送至作物根部。

興泰農場采取精準水肥調控方式種植玉米的場景,是內蒙古近20萬戶種植主體將大面積單產提升措施落實到田間的一個縮影。今年,在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和發展規劃司的支持指導下,自治區農牧廳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推動單產提升,全力推進建設1000萬畝單產提升示范區、輻射帶動“噸糧田”達到1000萬畝左右的“兩個一千萬”行動,加快形成“大面積普及、多品種并進”的均衡增產格局。

“單產提升示范區是手段,‘噸糧田’是目的。”自治區農牧廳種植業管理處處長、一級調研員林利龍認為,與往年相比,全區今年進一步擴大了示范區建設面積和作物,依托單產提升示范區建設,通過宣傳、觀摩、社會化服務擴大輻射帶動半徑,讓各類作物單產水平都能實現大幅提高,其中玉米和馬鈴薯的高產田力爭達到“噸糧田”水平。

在推進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中,自治區農牧廳聚焦“增產、增收、增效”三方面,專項出臺《高質量推動大面積單產提升穩定糧食增產的若干措施》,提出了16條政策措施、41條細化舉措。比如,提出了單產提升示范區“分區設置、精準落地”原則,將示范區分為百畝和千畝核心區、萬畝示范區、十萬畝或百萬畝帶動區和輻射區等“四區”,分層次突出大面積單產提升技術“展示—集成—推廣—帶動”,并要求覆蓋糧食主產鄉鎮,有條件地區力爭每個主產嘎查村建一個百畝田。

若干措施聚焦培優項目承時租接主體,如以旗縣為單位建立項目承接經營主體儲備庫,通過高標準審查、評估和分類,篩選入庫,實行動態管理。項目主體在專家團隊指導下,推進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四良”融合,將大面積提高單產貫穿到全年糧食生產全過程,環環緊扣教學、一招不落推進,并示范引領周邊農戶改進種植模式。同時,承接主體通過開展單產提升全產業鏈社會化服務,可大面積推動發展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

在全區實施“兩個一千萬”行動背景下,興泰家庭農場今年有2100畝玉米密植播種,并成為周邊農戶觀摩學習的“田間課堂”。“原來我們玉米一畝地播5000株至6000株,現在密度能夠提高到7800株,個別品種甚至能達到8000株。”王勇說,專家經常來地里指導,配合高時租空間密度種植,農場根據生育期需求調整水肥用量,管理更加精細化、科學化。“現在看來,玉米田間長勢很好,后期沒什么問題的話保守估計畝產也能達到2000斤。”

巴彥淖爾市烏九宮格拉特前旗云順風農機專業合作社,今年有5000畝玉米也采用了密植方式。合作社負責人張慧說:“在示范區家教場地包片專家指導下,今年我們苗期田間適當采取了控水控旺措施,讓玉米根系扎得更深,為后期抗倒伏和大面積增產打好基礎。”

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的通遼市,在“兩個一千萬”行動中,因地制宜開展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效智能節水、超高產創建試驗示范推廣,建設新品種家教、新技術、新機具、新模式“四新”觀摩基地57個。其中,科爾沁區匯民盛豐合作社聯合社通過篩選耐密植優質品種,開展玉米密植精準調控時租會議技術試驗示范1萬多畝,并覆蓋社會化服務面積10多萬畝。

經自治區調度,目前“兩個一千萬”行動已落實到87個旗縣,單產提升示范區建設面積超1000萬畝。

By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