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腳下,渭水之濱,巍峨峻嶺與平疇沃野互為映襯,形成了寶雞“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獨特地貌,也賦予了“關隴走廊”豐厚的自然美景與農文旅資源。被陜西人稱作“西府”的寶雞市,一片秦川沃土,眼下正是生機勃勃。

近日,記者跟隨全國農民報全媒體調研采訪團走進寶雞,探訪金臺區、鳳翔區、千陽縣、隴縣等區縣,在鄉村振興進程中聚力農業增效、農村增美、農民增收的蓬勃實踐。

“八百里秦川”盡頭的高產麥田

在金臺區臥龍寺街道光明社區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區,千畝田疇麥浪翻滾,成熟的麥穗顆粒飽滿。金臺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許維濤介紹:“示范田占地1700畝,去年夏糧平均畝產507公斤,秋糧平均畝產650公斤。今年小麥增產豐收大局已定。”

很難想象,過去這里還是700余戶村民承包經營的細碎地塊,灌溉設施不完善,土地利用率低下,一年只種一茬小麥,平均畝產430公斤。近年來,金臺區通過“小田變大田”和打造高標準農田,實現了良種化、灌溉設施智能化和全程機械化,從“一年一熟”轉變為“一年兩熟”,每畝增收800元。

大量的“望天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穩產田,金臺區種植模式的優化升級,讓農民的腰包越來越鼓,也為食品加工企業提供了充足的優質農產品資源,農業產業“接二連三”水平快速提升。

好麥產好面,優質的面粉才能搟面皮。在金臺區的搟面皮產業園,物流車輛進進出出、絡繹不絕,各類搟面皮產品被源源不斷地送往全國各地。“靠傳統手工制作面皮,已經滿足不了市場消費需求。”陜西雜八得食品有限公小班教學司負責人高勇告訴記者,自2022年起,公司參與到金臺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中,對生產的小麥進行訂單式收購,原料質量更加可控。公司研發的搟面皮熟化技術也大大提高了產能,單機每分鐘產量可達60公斤;公司單班日產搟面皮30萬套,年消化小麥面粉3萬余噸。

一碗口感筋道、酸辣可口的搟面皮下肚,滿足了人們的味蕾,也拉動著產業鏈的發展。如今,從原材料種植、生產加工,到耗材包裝、物流運輸,整個寶雞搟面皮產業鏈的從業人員已超過10萬。2023年寶雞市搟面皮年產值高達55.5億元,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產值30億元。

奶山羊引領出一條“羊”關大道

關山牧場秦人谷,兩千多年前,就有秦人先祖在此飼牧養馬的歷史。如今,隴縣西南部的關山草原一碧萬頃,擁有71.6萬畝的天然草場和10萬畝的人工牧草,被譽為世界奶山羊養殖的最佳優生區;關山草原西端的千陽縣擁有41萬畝的天然草地,這里的優質奶羊種源聞名全國。千隴之地的生態農業也吸引了和氏乳業、飛天牧業、正大集團等全國乳制品行業的領軍企業進駐,成為引領當地畜牧業興旺的一只只“領頭羊”。

隴縣和氏高寒川牧業有限公司的東風奶山羊養殖場,像是一個奶山羊的“星級”度假村。這里數百畝飼草綠意盎然,羊舍整潔明亮,2萬多只羊住上“高檔住宅”,每只羊每天的伙食費就有8元。公司總經理張會軍說:“每只羊都佩戴智能項圈,我們會實時監測其飲食、飲水量、體能和情緒等指標,以便工作人員及時調整喂養方式,讓羊兒每天都保持好狀態,愉快地生長和產奶。”

隴縣縣長李維芳告訴記者:“近年來,隴縣把奶山羊作為全縣主導產業,大力發展‘領頭羊’經濟,聚力打造百億生態乳都。”目前,隴縣已建成7個萬只羊場、40個千只羊場、172個適度規模場和家庭牧場。奶山羊存欄已達57.2萬只,生鮮羊奶產量達11.2萬噸,年乳粉加工能力達到10萬噸,全產業鏈產值達72.4億元。

“這個酸羊奶一點膻味都沒有。”置身飛天羊奶工廠體驗館,記者對羊奶產品的鮮美口感和背后的生產技藝很是好奇。陜西飛天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何文輝介紹,公司液態奶生產線技改項目總投資3000萬元,對原有的生產設備及工藝管道進行了大規模升級改造。從講座建造優級生產車間,到全程管道密閉傳輸,再到高標準監測檢測,有效提升了出廠的羊乳品質。

“奶羊在全國,種羊在千陽”,千陽縣是首批國家“奶山羊核心育種場”,擁有全國規模最大、品系最完整的莎能奶山羊種群。千陽縣不斷探索將農民深度融入奶山羊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中,通過奶羊養殖、園區務工、飼草種植、搭載分紅等,帶動全縣1.2萬名農戶年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有效帶動了農民走上“羊”關大道。

關山隴原繪就農文旅融合畫卷

“不用去新疆,在寶雞也能感受‘阿勒泰’風光。”幾位正在拍照的年輕游客感慨。隴縣關山草原景區,天高云闊、訪談小樹屋甸豐茂、坡緩谷深,成群的馬匹在草地上悠然自在。

在關山草原的核心區關山村,游客還能住房車營地、樹屋酒店,體驗詩意棲居;嘗試騎馬、射箭、滑草,感受驚險刺激的娛樂項目;在夜晚,實景歷史馬劇《大秦關山》、篝火晚會等演藝節目輪番上演,這1對1教學些都成為關山村沉浸式文旅體驗的名片。關山村黨支部書記王小剛說:“我們村里有80多戶開農家樂,間接帶動300多人參與旅游經營。在草原上吃‘旅游飯’,村集體年收入在80萬元以上。”

仲夏時節,關山腳下的天成鎮青山碧野、一派蔥郁。走進天成鎮馬曲村,白墻黛瓦的農家院落錯落有致,寬敞潔凈的鄉村道路四通八達。廢舊磚廠被改造成了網紅打卡點“山水莊園”,村路旁的墻面由寶雞文理學院美術生繪制成了鮮艷立體的3D彩繪墻。幾公里外的范家營村,柴火雞、烤全羊、一魚多吃等特色美食遠近聞名,成為“舌尖上的誘惑”,每年接待游客20余萬人。

鄉野“綠”變身致富“金”,得益于隴縣把農文旅融合作為鄉村振興的“發力點”,進一步整合自然生態、歷史人文、美麗鄉村等資源,大力發展生態、觀光、體驗、創意農業,把美景美食融入鄉村“煙火氣”,徹底改變了村容村貌,也提升了村民的收入和幸福感。

傳統鄉土技藝煥發新時代異彩

觀周風秦韻,尋文明根脈。寶雞是周秦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也是貫穿歷史文脈的古城。鳳翔泥塑、西秦刺繡、鳳翔木板年畫、西鳳酒傳統釀造技藝等傳統工藝植根鄉土,煥發時代新藝,也煥活了鄉村富民產業。

出模、掛粉、勾線、上色……一抔泥土在泥塑師傅的巧手揉捏和描繪下,變成了一只形態生動的小老虎,精致玲瓏,令人愛不釋手。“鳳翔泥塑與兵馬俑同宗同源,色彩鮮艷、紋飾夸張,極具秦人的性格特點。每個泥塑作品的紋飾、圖騰都飽含著歷史余韻,訴說著先人故事。”鳳翔泥塑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胡新明與泥塑“相伴”40余年,傾注了很多心血。

鳳翔區六營村被譽為“中國泥塑第一村”。村黨支部書記廖衛軍告訴記者,目前六營村已經建起鳳翔泥塑陳列館,成立了泥塑專業合作社,走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全村有268戶1000余名群眾從事泥塑產業、2023年泥塑產值約4200萬元、實現旅游綜合收入約2580萬元……

一抔泥土能夠“捏”出無限可能。千陽縣的“西秦刺繡”傳統手工藝,同樣實現了現代價值的成功轉化。“這是谷愛凌在北京冬奧會上戴的同款虎頭帽,是我們千陽刺繡的代表,在電商平臺上賣得很火。”在千陽縣西秦刺繡產業園內,金達萊刺繡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海燕手拿虎頭帽,滿臉笑意地介紹。

西秦刺繡產業園是一座2020年建成的社區工廠,產業園里各式各樣的虎頭帽、虎頭鞋、香包、臉譜等刺繡產品琳瑯滿目,其中代表寶雞歷史的青銅器何尊的刺繡作品格外精美。國家級非遺項目西秦刺繡傳承人之一、千陽縣秀萍刺繡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秀萍說:“這是我們自主設計和研發的代表性產品,體現了寶雞青銅器的厚重感和大氣感,更是用非遺技藝表達了對寶雞周秦文化的傳承。”

繡花機針腳不停,十分鐘就能繡出幾十只小老虎;繡娘們也穿針引線,你繡個虎頭、我縫個尾巴……在千陽縣南寨鎮閆家村的刺繡工坊內,機器生產與手工刺繡緊密結合,刺繡產品實現了“流水線”的規模化生產。

通過“協會+合作社+繡娘”的發展模式,千陽縣持續壯大刺繡產業規模,成立刺繡合作社21個,發展刺繡專業村11個,帶動1.2萬名留守婦女在家門口就業創業,刺繡產業年產值超8600萬元。

By admi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