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12月13日电 题:夜访山乡话振兴——重庆市石柱县推进乡村振兴走访见闻
新华社记者万志云、李晓婷
绵绵冬雨,滋润山林。傍晚时分,记者来到群山环抱的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在农家院坝间走访,见到了一个个忙碌又喜悦的身影。
随着夜幕降临,山里的气温又低了一些。记者来到华溪村一家农家乐,还没进店,老远就听见店主冉启奉亮堂的嗓门和笑声。走进店里,十来位村民正围坐在一张八仙桌和一个火盆边,策划着乡里即将举办的“土家族刨汤肉体验活动”。年末春初吃一顿刨汤肉是土家族传统习俗,每年冬月开始,家家都会宰猪摆宴、招待亲朋,一贺丰衣足食,二慰一年辛劳。
“春节前这段时间是山里的旅游淡季,我们要想方设法把更多游客吸引过来。”54岁的平坝村村民马培英满怀期待地说,“一头生猪能卖两三千元,一桌宴席四五百元,如果游客再带走点土特产,一锅刨汤肉就能带来大约四千元的收入。”
“这日子越好过,干劲就越大,生怕闲下来。”旁边的谭海平说他自己闲不住。这位58岁的“大忙人”平日在家忙农家乐,上山忙黄连种植,晚上还要忙着复盘生意。今年已经收入十多万元的他听说乡里要策划淡季文旅活动,今天头一个到了场。
“要不是乡里文旅产业越来越红火,我们哪敢想,靠着接待游客一年能收入十几万元。”冉启奉说。
在当地,忙碌的村民不在少数。中益人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谭中华说,乡里目前有130多家农家乐,今年前11个月,接待餐饮住宿总客流约10.3万人次,营业总额达430多万元。
“少数富了不算富,一起奔跑才算数。”中益乡党委书记刘登峰说,当地依托中蜂、中药材等产业,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构建起特色的“研学+团建”旅游业态。乡里7个村还联合成立了一家文化公司,组织更多农户从事文旅产业。
这家店里,围炉讨论热火朝天;社区那边,摆手舞也跳了起来。
中益乡村民晚间一起跳摆手舞。新华社记者王全超 摄
50岁的谢祥秀每晚都和她的舞友们相约在广场跳舞。今年在县里举办的土家族摆手舞比赛中,他们遗憾没有进入决赛圈,现在正加紧练习,准备包養網比較来年夺得好成绩。
“音乐一响,脚板就痒。”谢祥秀说她爱跳摆手舞、扇子舞、腰鼓舞等各种舞蹈,“现在包養網 花園大家不愁吃不愁穿,日子越过越有底,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了。”
“以前吃了晚饭不是看电视、打牌,就是摆龙门阵,精气神与现在大有不同。”59岁的何绍余是舞蹈队忠实成员,也是全村第一个向村集体承包中药材黄精的人,在她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加入黄精种植。近年来,中益乡利用流转土地,套种黄精700余亩,每亩每年能产生三四万元收益。如今黄精已成为中益乡的特色产业之一,乡里引进企业合作生产的“黄精面”“黄精桃片”等产品远销海内外。
谭明兰在制作布艺老虎。新华社记者王全超 摄
夜色中,一公里外的华溪村先锋组初心小院里,谭明兰正就着一盏台灯做手工活,只见针线在棉布上来回穿梭,一只憨态可掬的布老虎很快成形。“布老虎很受游客欢迎,之前做的全卖完了。”谭明兰说。
“现在只要肯干,挣钱的路子越来越多!”谭明兰乐呵呵包養網地介绍,白天管理初心书屋,售卖特产“米米茶”,空了还去地里管护黄精,晚上就将帮扶车间的胸花、刺绣等布艺活拿回家做。
在中益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里,一间多功能教室灯光明亮。中益乡宣传委员游建芳介绍,晚饭前,这里是小学生们的“四点半课堂”,有专职社工为孩子们开展作业辅导、心理辅导。晚饭后,活动室就变成了“初心夜话”传习所,工作人员针对有关政策向群众答疑解难,群众也会来聊一聊对家乡发展的点子、建议。
中益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四点半课堂”正在进行。新华社记者王全超 摄
“以前大家爱聊低保补助这些话题,现在聊的都是哪个村又发展了啥产业,我们村什么时候搞。”华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感叹村里的变化,如今忙碌的身影多了,欢笑的声音多了,村民参与发展的热情变高了。
群众精神面貌变化的背后,是当地持续包養網心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如今,石柱县形成了“山上种黄连、地里种辣椒、水中种莼菜”的立体式“三色”产业,覆盖带动农户12万户,依托特色农业和山水资源包養平台推薦实现三产深度融合发展。
夜已深,山乡里的振兴故事还将继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