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開源是一種開放共享的新型生產模式,是數字經濟創新、開放、共享、可持續發展的源頭活水。全球開源生態是一個由開發者、貢獻者小樹屋、項目、社區、企業、教育機構及政策制定者等多方參與者構成的動態系統,旨在通過開放源代碼和協作開發來推動軟件創新與技術進步。
開源的概念范圍及重要價值
開源起源于軟件,發展形成數字公共產品多種形態
開源孕育形成于軟件領域,發展壯大于數字經濟,是促進全球技術創新、產業協作和資源重組,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路徑。
開源作用于不同場景衍生出多種概念形態。廣為人知的開源軟件與閉源軟件相對,其概念由開放源代碼促進會(OSI)重新定義并推廣,強調軟件的源代碼開放。2020年,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以開源軟件為核心,以公益價值為出發點,在美國經濟學家Shane Greenstein的基礎上,提出了目前廣為接受的數字公共產品概念:“尊重隱私和遵守其他適用的國際和國內法律、標準和最佳做法且無害的開源軟件、開放數據、開放人工智能(AI)模型、開放標準和開放內容。”
開源具有開放性、公共性、協作性3個特征。開放性,項目自身內容(代碼、數據等)開放,可以公開訪問獲取;項目使用方式開放,可以公開復制、修改和分發;面向受眾開放,任何人都具有相應獲取、使用權利。公共性,開源參與方享有自己貢獻部分的著作權,即一個開源成果是屬于所有參與方的共同作品;同時,開源天然具備非競爭性特征,即一部分人對開源項目的消費不會影響其他人,滿足公共產品基本特征。協作性,全球貢獻者共同建設并維護開源項目,形成協作關系,使得知識和技術能夠高效流通和快速積累。
開源降低創新準入門檻,激發技術創新發展活力
從科技視角看,開源激發各主體活力,加速科技創新。開源匯聚眾智、促進多方協同,有效實現了優勢互補,激發技術創新活力。開源開放的創新模式相比于工業時代封閉專利的創新模式,更順應數字時代技術迭代快、應用范圍廣的發展規律,能解決單一主體創新成本過高問題;通過去中心化的異步協作激發各類主體的創新創造活力,以開放協作實現智慧累積,對創新效率和創新質量帶來巨大提升。DeepSeek-R1版本開源不到1個月,在AI開源平臺HuggingFace的下載量達到422萬次,從而極大加速了全球AI進程。
開源促進多元協作模式,構建產業發展新格局
從產業視角看,開源促進多元協作,助力建設開放的產業新格局。科技創新開放共享的模式引領產業協作模式開放化。傳統產業吸收開放、共享、協同的協作模式,促進了產業分工體系更緊密更高效,分工鏈條更長更廣,滿足復雜技術成果易組裝、垂直化的生產要求,以及場景化、定制化的應用需要。數字時代產業體系相比于工業時代以專利為牽引的封閉產業體系,具有分工效率更高、協作范圍更廣的特點,能夠建設多元合作的產業平臺,順應分布式分工趨勢,促進產業內資源共享,構建產業發展新格局。根據GitHub報告,開源已經匯聚超過1億開發者協作。2024年3月,開放機器人基金會宣布成立開源機器人聯盟(OSRA),該聯盟旨在推動機器人操作系統(ROS)等開源機器人項目的開發和維護,以確保項目的長期穩定性和健康性。
開源提升數字經濟活力,促進經濟實力發展
從經濟視角看,開源軟件已滲透至經濟社會各領域,對數字經濟的貢獻潛力巨大。根據歐盟委員會發布的《開源軟硬件對歐盟經濟的技術獨立性、競爭力和創新的影響研究報告》(The impact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and Hardware on technological independence, competitiveness and innovation in the EU economy),2018年歐盟在開源軟件領域投資了大約10億歐元,開源軟件帶來的經濟影響力為650億—950億歐元,且每增加10%的投入就將產生0.4%—0.6%的收益。同時,結合相關文獻調研,開源軟件對國內生產總值(GDP)將產生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直接影響方面,開源軟件通過吸引全球貢獻者共同參與,提升軟件產品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軟件產品凈出口額,對GDP產生直接正向影響。間接影響方面,開源軟件通過協作與培訓等多種方式提供了廣泛的就業機會,提升信息技術(IT)行業內從業者的知識技能,增加IT領域就業人口數量,對勞動生產率因素產生促進作用,進一步對GDP產生間接正向影響。開源軟件有效促進軟件持續快速迭代與技術升級,提升知識產權轉化能力,擴充專利與商標規模,增加知識產權相關費用收入,進而對GDP產生間接正向影響。開源軟件源代碼作為初創企業的重要技術信息來源,能夠降低軟件市場的準入壁壘,改善市場競爭環境,進而影響初創企業數量變化。
開源助推可持續發展目標,形成多邊合作格局
從社會視角看,開源釋放增量合作空間,解決社會化難題,訪談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開源依托網絡實現“萬物互聯”,建立共同參與、共同享有、共同管理、共同維護的合作模式,推動實現全球共同維護的發展路徑,共同解決社會化沖突問題,促進生態保護和疫情防控等工作開展,從而實現2030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歐洲開放科學云(EOSC)平臺已為全球170余萬科研人員和7000余萬科技從業者提供開源數據,廣泛用于全球減貧、公共衛生、海洋科學等領域研究。開源形成的全球分工格局相較于工業時代具有連接范圍廣、公共問題解決能力強的特點,能夠匯聚全球資源、跨越數字鴻溝,構筑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數字治理體系,打造數字命運共同體。谷歌公司的開源軟件Open Health Stack已成功協助肯尼亞孕產婦健康應用程序“Mama’s Hub”、世界衛生組織(WHO)緊急醫療項目“Em Care”等數字健康產品的開發、建設工作,有效加速第三世界國家1對1教學的數字健康服務普及。
全球開源生態發展現狀
全球開源生態穩中向好,持續突破圈層并實現邊界滲透,表現為以開源項目群為核心的項目方面開源生態,以及以區域開源政策、開源人才為支撐的區域方面開源生態。
項目規模穩健發展,各梯隊成熟度差異顯著
全球開源軟件項目數量穩定增長,總規模突破5億個。全球最大的代碼托管平臺GitHub的數據顯示,2024年GitHub托管倉庫已達5.18億個,新增倉庫9800萬個,增長率達25%。其中,貢獻質量的提高是促進開源軟件項目數量規模化發展的主要原因。開源軟件項目的貢獻質量直接影響開源軟件項目的接受度,進而影響開源軟件項目的活躍度和長期穩定發展。開源軟件項目的貢獻接受度逐漸提升,驅動開源軟件項目逐步規模化發展。
AI等前沿技術全面融合開源工具和平臺,變革開源開發過程。2021年,GitHub使用OpenAI Codex模型制造出大規模生成AI開發工具GitHub Copilot。發布近2年來,GitHub Copilot通過自動完成注釋和代碼,已經成功幫助開源開發者完成46%的代碼編寫,同時幫助開源開發者將編碼速度提高了55%。2023年,隨著OpenAI公司推出GPT-4模型,GitHub推出了Copilot X計劃,將ChatGPT-4引入IDE(集成開發環境),使得開發者在整個開發流程中獲得更多全新體驗,如語音生成代碼、自動發現bug(漏洞)、自動解釋輸入代碼、小樹屋自動完善Pull Request(拉取請求)等變革性開發功能。
開源軟件項目“馬太效應”進一步凸顯,頭部開源軟件項目具備“斷層式”領先優勢。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以項目可持續性和項目可信性的中間值為坐標軸,構建并劃分了包括孵化型、成長型、挑戰型、領導型4個類型的開源軟件項目競爭力魔力象限。GitHub平臺上活躍度靠前的開源軟件項目依據開源軟件項目競爭力評價模型的度量結果顯示,大多頭部開源軟件項目位列領導者和成長者地位,處于領導者地位的開源軟件項目在可信性和可持續性方面均無明顯短板,處于全面發展態勢;處于成長者地位的開源軟件項目在可信性方面較強,項目質量較高。
全球開源基金會精細化運營發揮積極作用,孵化出眾多“全能型”開源項目,形成了成熟完備的運營模式。Kubernetes(K8s)作為云原生計算基金會(CNCF)開源基金會孵化出的頂級開源項目,目前在全球容器編排市場的份額已超過90%,構建形成了44個國家8000多家企業的協作關系。
區域分布強弱分明,中國聚焦新興技術領域
美歐國家仍是開源主導力量,引領開源生態高速增長。美國無論是開源軟件項目數量占比還是開源貢獻者人數都始終位列全球第1位;歐盟和英國開源軟件項目和開源貢獻者占比也較高。美國開源項目全球占比超40%,是開源軟件項目主要供應大國。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分析,截至2023年,在全球活躍度排名前100的開源軟件項目中,美國開源軟件項目占比45%,牢據第1位;中國開源軟件項目占比17%,排名第2位;歐盟開源軟件項目占比15%,位列第3位;其后分別是加拿大(5%)、英國(4%),巴西(3%)和印度(3%)并列第6位。
美國發展開源的目的逐步從降低開發成本上升到助力社會發展。2016年8月,美國政府發布《聯邦源代碼政策》(Federal Source Code Policy),要求聯邦機構每年必須將不少于20%的新開發源代碼以開源形式公開發布,并且要求開源至少3年。2022年9月,美國參議院國土安全和政府事務委員會通過一項新法案;該法案明確提出開源軟件是數字基礎設施的一部分,聯邦政府應在確保開源軟件長期安全上發揮支持作用。
歐盟關注開源的潛力,強調開源的收益。2022年初,歐盟委員會宣布正在采納有關開源軟件的新規則;該規則指出,只要對民眾、公司或其他社會公共服務有潛在益處,就可以公開訪問其軟件解決方案。
中國開源項目在新興技術領域呈后發優勢,各省市積極推動開源體系政策文件。深圳、重慶、武漢、南京等地發布開源政策文件,體系化建設開源生態,給予專項咨詢支持開源企業、開源人才。中國開源項目建設成果顯著,積極融入全球開源主流,在新技術領域話語權多,傳統技術呈追趕趨勢。2023年Gitee平臺開源項目已達3000萬個,新增500萬個,增長率為聚會20%。中國前端開源項目占全球一半;AI、云計算等新技術開源項目占全球開源項目的20%;操作系統項目占全球開源不到10%。中國新一代操作系統、數據庫等領域開源項目不斷涌現,OpenHarmony、openEuler等開源項目應用持續拓展,已形成共創生態。2023年,openEuler技術路徑已經占據中國市場36.8%的市場份額,已匯聚26家核心捐贈人,2萬名開發者進行操作系統協同攻關。
全球新興經濟體國家紛紛投入開源生態建設。據GitHub統計顯示,2024年開源貢獻者增速排名前3位的國家是菲律賓(29%)、印度(28%)和巴西(27%)。可以看出,當前開源貢獻者增速較高的國家集中在全球新興經濟體國家。印度開源貢獻者增長迅猛,GitHub預測2028年其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開源貢獻者最多的國家。據GitHub統計顯示,2024年,印度開發者超過1700萬名,相較2023年增長率為28%;預計至2028年,印度將超過美國成為開源開發者最多的國家。這其中得益于印度在2020年推出了鼓勵編程相關的國家教育政策。巴西積極建立相關法律,要求政府部門優先使用開源軟件。瑜伽場地巴西聯邦政府將推廣開源軟件的應用作為推進電子政務、促進本國信息產業發展的一項基本政策。目前,巴西有1300余個政府機構、1900余家企業,以及巴西中央銀行和全國4800余家支行使用基于開放源碼的操作系統。
全球開源生態發展趨勢
開源為全球數字經濟高速發展注入無限活力,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迭代升級和融合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對新時代促進經濟發展、科技創新、文化繁榮、社會治理、開放合作、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總體來說,開源生態呈現4個方面的發展趨勢。
開源項目的繁榮發展將遵循技術螺旋發展的本質脈絡。全球軟硬件開源經歷了操作系統、云計算、大數據、AI從底層軟件到上層應用,再到硬件和行業開源的歷程,遵循了技術螺旋發展,從技術到產業的普遍發展規律。
開源建立全球軟硬件發展事實標準,影響全球技術發展路徑。開源項目能在各技術領域成為事實標準,關鍵在于其源代碼和開發過程的公開透明性。這一特性使得項目能迅速進入市場,吸引海量個人、企業的關注、參與及改進,從而構建堅實的生態壁壘。操作系統領域,Linux占據全球99%的超級計算機市場和82%的智能手機市場;云計算領域,云原生技術棧中開源占比超過60%,Kubernetes采用率接近96%;AI領域,TensorFlow占據60%以上的AI框架市場,GPT-2、Llama開源模型下載量超5億次;硬件領域,開源指令集RISC-V成熟知識產權(IP)已覆蓋從低端控制到高性能計算等領域,2024年累計出貨量預計達到624億顆。
行業開源將從開源軟件應用到開源模式應用。行業將充分運用開源在產業鏈、數據、硬件等方面進行開放協作,推動各行業數字化轉型。隨著各行業數字化轉型程度不斷加深,對于開源的理解不斷深入,逐步將開源的協作模式應用于各行業間協作;通過開放共享的方式打破層層嵌套的供應模式,從樹狀連接變為網狀連接,創造更廣闊合作空間,提升生產效能。
全球開源風險進入集中暴露期,開源治理體系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全球開源應用過程中,開源安全、合規及供應鏈等風險集中暴露,對行業穩定發展構成嚴重威脅。既往開源治理側重局部探索,在摸清治理規則之后,在新一輪的開源治理落地過程中將側重企業級統籌戰略規劃。企業級開源治理落地涉及部門較多,需梳理的資產龐大,很難一蹴而就;同時,在考慮安全合規要求及平臺建設的同時,需全生命周期考瑜伽教室慮開源應用的持續性。隨著開源治理的落地,開源風險會短期顯現,隨著治理程度的持續開展,開源風險將趨于常態化顯現。
全球開源生態發展建議
豐富開源運營模式,滿足各類型開源項目發展需求。開源基金會,統籌關鍵領域開源項目發展,形成全球開發者合力,引導形成事實標準構建技術發展底座。開源技術聯盟,充分支持具有發展潛力尚未具有規模效應的開源項目,以支撐大量開源項目的精細化運營需求。開源行業組織,充分發揮已有協會行業影響力,重點運營具有行業屬性的開源項目。相關企業,設立開源辦公室,推動內部開源項目遴選及預孵化。
強化國際合作,建立開源組織間的互動機制。開源組織積極互動,探索全球開源聯合體形態,形成開源項目聯合孵化機制。開源項目建立更加透明和公正的治理機制,確保開源項目的決策過程公開、公平;推動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開發者參與開源項目,減少對單一地區開發者的依賴,增強開源社區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依托各國開源組織及賽事活動形成全球影響力。
推動開源技術的社會應用,助力解決全球性問題。努力推動開源技術在社會各領域的應用,實現技術普惠和可持續發展。通過在教育、醫療、環境保護等領域采用開源軟件和平臺,降低使用和開發成本,提升服務普及性和效率,加速解決方案的開發和實施,從而助力解決全球性問題,推動社會的整體進步。
(作者:郭雪,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